MENU

首都体育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年度)


首都体育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度)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相关要求,以及北京市教委《关于建立北京高校教学工作调研检查监督制度的通知》(京教高〔200213号)的具体精神,首都体育学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着眼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2014年度本科人才培养状况和教学工作质量进行了认真总结,报告如下: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的核心地位,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来抓。2014年学校完成了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的校训激励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坚持以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品建设、精致典雅的办学理念,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各类体育人才。

(二)专业设置

2014年学校完成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武术与表演学院申报的舞蹈表演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已开始招生;而原有的表演专业并未做专业取消程序,但2014年停止招生。截止2014年底,我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如下表:

1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表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隶属学院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管理与传播学院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工商管理类

体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学

体育学类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

运动康复

休闲体育

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运动训练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与表演学院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隶属学院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舞蹈表演

武术与表演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类

表演

2014年,学校新增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已纳入2015年招生计划;同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按计划实施,学校完善博士《课程教学大纲》,编制《2014年首都体育学院博士招生简章》并顺利完成了招生工作,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领域,对于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和专业建设都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三)本科生基本现状

截止到20149月底,首都体育学院在校本科生人数为2540人,其中女生961人;京籍生源学生1550人,外省籍学生990人。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截止20149月底,2014年学校本科计划招生642人,其中体育单招类录取231人,体育统招类录取190人,艺术类录取40人,普通类录取181人,从录取情况看,招生计划覆盖24个省份,京籍生源有399人,非京籍生源243人;最终实际报到人数为635人,实际报到率为98.91%,其中体育教育专业100人,运动训练专业176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50人,休闲体育专业40人,运动人体科学20人,运动康复专业31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1人,新闻学专业61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31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55人,舞蹈表演专业40人,表演专业2014年未做专业取消程序,但已停止招生。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师资规模和结构

截止201412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498人,其中专任教师264人,占在职教职工总数的53%,“生师比”为13.91,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年龄等分布情况见表27

2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及年龄

职务

现有 / 所占比例%

平均年龄(岁)

最小(岁)

最大(岁)

教授

43 / 16.3%

52

42

61

副教授

103 / 39%

46

34

59

讲师

93 / 35.2%

38

27

57

助教

21 / 8%

29

24

36

未定级

4 / 1.5%

25

23

27

 

 

 

3 教师年龄区间

年龄区间

30岁以下

31-40

41-50

51-59

60岁以上

平均(岁)

14

40

49

39

1

44

11

49

36

25

/

41

合计

25

89

85

64

1

43

 

4 教师学历学位

时间

人数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及比例

博士(后)

%

硕士

%

合计

博、硕士所占比例 %

2012.12

253

64

25.3

142

56.1

206

81.4

 

2013.12

255

70

27.5

144

56.5

214

83.9

 

2014.12

264

77

29.2

151

57.2

228

86.4

 

 

5 教师学缘结构

时间

教师人数

本校毕业

(人 / %

国内其他院校毕业

(人 / %

国外院校毕业

(人 / %

2012.12

253

59

23.3

185

73.1

9

3.6

2013.12

255

60

23.5

186

73.0

9

3.5

2014.12

264

38

14.5

215

82.1

9

3.4

 

6 生师比

时间

折合在校生人数

生师比

2012.12

3587

13.61

2013.12

3531

13.81

2014.12

3618

13.91

 

7 教师授课情况

数量(人)

主讲本科课程的院士

0

主讲本科课程的外籍教师

0

主讲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任教师

62

主讲专任基础课程的专任教师

134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

41

主讲低年级本科课程教授

33

主讲本科课程教师

本校教师

外聘教师

符合岗位资格人数

236

12

232

2.师资队伍建设

2014年,学校根据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队伍结构调整需要,按照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相关文件,顺利完成了本年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晋升)工作,晋升高级职务岗位7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5人),晋升中级职务岗位11人(其中转系列1人);注重新兴学科、重点学科及紧缺岗位的教师补充,2014年接收新入职教职工28人,其中教师16人(含5名专职辅导员),管理人员8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人,引进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1人,篮球国际级裁判1人,游泳国际级健将1人,接收安置军转干部1人。

截止201412月,学校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北京市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师德标兵”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省级“三八红旗手”2人,聘请校外3位专家为我校客座教授。2014年学校组织教师申报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新入选“创新团队”项目1个,新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2人,新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4人。

(二)办学基本条件

1.经费投入

一直以来,北京市政府、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教委给予学校很大的财力支持,使我校有稳定可靠、逐年递增的办学经费来源,能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以及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等,保障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中,本科教学生均投入金额约20531.40/人。其中,学校用于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总额达35776899.96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5327649.50元,本科实验经费为161033.50元,本科实习经费为309282元。

2.办公、教学及场馆设施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67.47亩,即178320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56514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1774平方米,学生宿舍、食堂等各种生活用房45944平方米。学校各种室内体育场馆面积达到37752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达到34262平方米。此外,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复的我校实验综合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7400平方米,2014年已竣工验收,完成功能区域规划方案,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提升学校办学条件。

3.图书藏量

2014年图书馆顺利完成了修缮改造项目,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初步形成了集文献检索、报刊阅览、学术讨论、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知识文化空间,初步建成复合型图书馆。

8 藏书量

纸质

电子

图书(册)

期刊(份)

电子图书种数(种)

电子期刊种数(种)

数据库总数(个)

417082

938

1004000

44000

41

4.实验教学仪器设施

学校有1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基础课程实验室,分别是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运动心理实验室、保健康复实验室、运动解剖实验室,隶属于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对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实验室总面积1304平方米,仪器设备3000余台件,总值累计超过3000万元。在2014年度两个学期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共开设32门实验课,涉及137个实验项目,累计授课994个学时,课程由20名专、兼职教师及6名实验员负责。同时,实验室保证每周开放,六个实验室累计开放超过1500个小时,涉及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毕业论文、研究生课题等数十项研究。

学校另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隶属于管理与传播学院,主要任务是将原来的教学实验室进行整合,更好地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本年度应新课程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在原有的语音教室、非编实训室、管理实训室和演播中心之外,还新建了新媒体实训室,主要针对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实验的配套建设,本项目已圆满完成建设,2015年投入培训和使用。实验实训中心利用良好资源积极开展学生和教师的培训和实践,组织学生和教师积极开展实验实训室蓝鸽语音新的教学软件平台介绍及现场解答、营销管理沙盘软件、平面编辑排版软件、苹果教学应用与资源整合、苹果后期制作软件培训等累计89学时,培训194人次。演播厅还完成了第15-20期“体育热点面对面”的节目录制和后期制作,同时配合任课教师完成课堂实践访谈类节目录制,完成2014年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暨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预赛录制工作。

5.信息化基础设施

2014年学校整合、优化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投入近200万元更新了全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为学校不同层次教学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持与服务累计9666学时;建设云计算中心,年底正式面向校内提供“云服务”。

6.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及使用情况

截止201412月,学校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的总额为246202735.83元,数量为21015台件,用于教学科研方面的仪器设备为16467件,达187131887.96元,占到固定资产总量的76%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安排合理,运行稳定

1.扎实做好教务管理常规工作,稳定教学运行

2014年度全校共开设本科课程1170门次,其中必修课678门次,专业选修课320门次,公共选修课167门次,在线视频选修课程5门次,全部课程均能够按课程教学大纲落实教学。

本年度教务处组织了3次本科生选课工作(见表9),包括两次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选课,一次在线视频课程选课,共有16523人次选修了487门次选修课,其中开设公共选修课167门次,专业选修课320门次。

9 2014年本科生选课门次统计表

 

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在线视频课程

上半年选课门次

127

82

0

下半年选课门次

193

85

5

 

320

167

5

为完善我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学科结构,丰富我校的课程教学形式,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加方便灵活的学习环境,学校教务处在2014年下半年引进了尔雅通识课在线教育平台,并购买了5门人文社科类在线视频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从实际情况来看,共有2033人次选修了此类课程,2459人次参与了在线交流互动,学生对在线视频选修课程新颖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反响良好,学习热情较高。

2.顺利完成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的教务管理工作

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课程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展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平台。本年度,我校开设了《中国散打》、《播音主持艺术》等6共同体选修课,共开课17门次。外校有494人次到我校进行选修课学习;我校有1102人次选修了外校共同体课程。有17名同学成功报名辅修专业课程。我校开设的课程受到共同体兄弟院校学生的好评,特别是陈岐岳老师所开设的《播音主持艺术》课程,报课率已连续4个学期达到100%,多次受到共同体的表扬。

3.根据教学运行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3)》实施以来,教务处在做好教学运行的同时,与各学院积极沟通,了解各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并根据各学院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教学条件对个别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必要的课序调整:将运动训练专业的《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两门课程调整到学生完成《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开课,保证了学生能够在学习过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根据教学需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将管理与传播学院《视听语言》和《传播学概论》等6门课程,由原来每周2学时增加到4学时,原来18周课程调整为9周课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启动卓越体育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4年,学校教务处正式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首都体育学院优秀体育教师英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验班”是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选拔对从事中小学体育教育有较强兴趣并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和敬业精神;较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素养,专业扎实,运动技能好;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一专多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体育教师。为做好这项工作,教务处组织召开了“实验班”培养方案研讨会,邀请北京市学校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与北京市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的献策献意,并在校内调研,走访兄弟院校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

(三)组织完成各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报、立项、评审和往年项目的结项工作,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1.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作

2014年,学校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1330个校级教改立项项目和8个往年延期项目的结项工作;组织了2014年校级教改立项的申报及评审工作,确定了2014年校级教改立项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19项。

2.市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作

2014年,学校教务处组织了2013年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我校承担的2个项目已完成了中期检查报告,并按时报送北京市教委;组织了2014年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的申报与评审工作,经专家评审后推荐3项报送北京市教委,并已获得批准立项。

3.课程建设

2014年,学校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13年“课程案例资源库建设计划项目”27个项目的结项工作;以及2014年立项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确定了30个立项项目;组织完成了2014年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申报与实施工作,《体操》与《运动训练》两门课程正在按计划完成之中;此外,根据北京市教委文件精神,组织完成了2014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推荐申报工作。

4.教材立项工作

2014年,学校教务处组织完成了2013年校级教材立项8个项目和5个往年延期项目的结项工作;组织了2014年校级教材立项申报与评审工作,并批准了4个重点项目和5个一般项目;组织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次推荐遴选工作,经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评审,投票推荐9本(套)教材申报,其中5本教材获得批复;组织了“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委员”建议人选的推荐工作,我校有2位教授成为委员;并继续开展2012年与2013年校级教材立项10本教材的出版审核工作。

(四)积极开展校内专业建设调研,做好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已经启动,为了使各学院和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审核评估工作的相关信息,学校教务处于2014年下半年及时购买并分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一点通》(20149月出版);及时将教务处了解到的有关“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第三次征求意见稿)”和评估的相应资料印发至各学院等。

同时为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我校专业建设的现状,学校领导带领教务处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于201411-12月对5个二级学院所属的11个本科专业的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学院领导在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和特色亮点(即6+1)等方面的工作汇报,教务处除全程参与,还做好了每次调研工作的记录,并积极与各学院教学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对调研中提及的问题积极解决并予以反馈;最后于2014年底撰写了本次调研的总结报告,反馈至学院及上报校领导审核,。

2014年度,体育教育专业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自2012年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本科教学工程”启动后,体育教育训练学院紧扣国家专业建设指标规定的主线推进与开展工作,确立了突出“5坚持”和“6新”的工作思路。“5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教育创新,坚持校内-校外一体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新”:研判新形势,明确新要求,查找新问题,提升新认识,实施新措施,产出新成果。通过一年来的辛勤努力,2014年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按照国家专业建设指标体系,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

(五)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样化的授课,丰富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2014年,学校依旧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氛围建设,教务处及各学院邀请了张冰、崔英善、杜胜苏、过剑寿、何文义、沈佳、张正、李央、魏征、曹冉、董路、华山、阿兰.巴纳尔、沃杰特克等专家举办了系列名师讲座与名师授课,对于进一步活跃我校学术文化氛围,开拓师生视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4年下半年,教务处面向学校四个年级的所有本科学生,组织开展了星期三之夜——分享与进步系列讲座活动,邀请了校内外教师、企业经理人和知名学者等,为学生们从学习、生活、训练、个人成长经历、学术研究成果等众多领域进行了经验分享和学习交流,截止年底共成功举办了13期,受到我校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和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风起到了积极作用。此项讲座活动还为学生提供学分获得的机会,每位本科学生每学年累计8次参加讲座,可获得1个学分(按照公共选修课记学分,成绩为90分)。学分获得以学年度为时间周期,即参加讲座次数仅在一个学年度内进行累计,不带入下一个学年度的累计。

(六)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实践,大力推动与实习基地的协同合作

截止2014年底,学校已建成校外人才培养实习基地42个,其中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的实习基地——北京老年医院,2010年获批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首都体育学院北京老年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项目还于2013年获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并通过了验收;另有校级基地41个,共覆盖9个专业,占全部专业的81.8%

学校努力探索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今年休闲与社会体育创新实践基地申报了“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实践基地”。学校其他专业也有计划地扩大实践基地数量,与京内和京外的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与兄弟院校和各地政府、企业的合作,挖掘有潜力的可建设成为实习实践基地的依托点,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实践舞台;并继续培养一批国家级、北京市级的校外实践基地。学校领导对学生专业实习和训练高度重视,面向每个专业挑选部分实习基地和单位去调研和了解我校学生的实习状况,为学校今后深化教育教学和实习工作改革提供依据;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经费,支持各专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保障已经建成的实践基地稳定运行。

学校教务处每年度都组织二级学院召开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工作经验交流会或总结会,评选各学院优秀实习带队教师,总结实习工作的经验,为未来更好地开展本科教学实习工作提供新思路,促进新成效。

(七)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和提高工作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

20145月,学校教务处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各学院完成了“2013年国家级及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结项、申请延期等相关工作。

此外,教务处完成了学校“2014年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工作,组织专家对各学院及凤凰岭校区上报的98个市级立项项目进行了遴选,确定国家级项目20个,北京市级项目78个,北京市教委共资助经费60万;2014年底完成了2014年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报销单据的审核工作;项目结项和延期等工作将于2015年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专项形式开展,旨在通过本科生科研立项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增强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支持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同时面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局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业,通过创业计划项目资助,为今后的自主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是一件对学生不可多得的益事。学校为了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好这笔经费,真正起到成长成才的效果,也一直在探索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改革工作,2015年计划进行新的尝试。

2.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

学校进一步强化本科生毕业论文各环节的过程监控,努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教务处于20146月完成了2014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报告会的组织、评奖、发文公示等工作,评审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4名,推荐和参与全国体育院校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工作将在2015年初完成。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度重视,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每学期学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及督导组老师都会深入到教室和场馆听看课,了解教学一线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期末考试期间,领导们也会巡视考场,了解学校的考风考纪。各二级学院领导班子也通过教研室调研、教学公开课、教师或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围绕学院发展、专业建设、日常管理等工作深入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传达学院的工作思路,听取教师们的建议。一年来,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二级学院及督导组共同召开了8期教学业务工作会,讨论和研究本科教学的各项工作;共同参与本科专业建设的调研;针对特殊问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等等。

(二)认真贯彻执行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布制度和校院两级上报制度,使之常态化

学校自2013年底开始实施《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校院两级上报制度,即在各学院完成年度报告的基础上,教务处进行汇总提炼和总结,形成学校的年度报告,并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要求按期报送《首都体育学院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状态核心数据采集表》。

为进一步保证全面、完整,特别是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建设成果,教务处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以努力构建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状态核心数据采集工作的制度化为重点,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将任务进行分割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各学院和学校各相关部门根据要求如实准确地填报数据和编制报告上交给教务处,由教务处负责学校整体报告的编制和上报。

(三)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20127月首都体育学院出台了《首都体育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首体校字[2012]83号文)。学校、教务处及二级学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在学校稳步实施,真正体现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意义,教务处在2013年对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和检查,并于2014年召开了首都体育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经验交流会5个二级学院共推荐了10名导师代表、5名学生代表进行了汇报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指导经验;10月召开了首都体育学院2014年本科生导师培训,来自5个学院和思政部的83名本科生导师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培训,导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职责,收获了其他高校和专家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经验和方法。

(四)做好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听看课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进学生网络评教工作。

听看课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务处每学期坚持为校领导、各学院、思政部及凤凰岭校区的领导准备听看课文件夹,并为所有教务处老师做好听看课课程选择和日程安排。在听看课的课程内容方面,教务处加强对新教师、新开课程和新增专业的听看课力度。教务处与本科教学督导组密切配合,20149月成立了新一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组老师全年听看课259课时,值班巡视303课时,参加教务处2周一次的处务会议及3周一次的学校教学业务工作会,汇报教学检查情况,为学校稳定规范教学秩序、推进教学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二级学院领导及各教研室主任也狠抓听看课工作,采用集体观摩、个人随机听看课等形式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了解教师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具体信息,并做详细的记录,提出详细的意见,对碰到的问题及时处理。

学生网络评教工作不断深入。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开展学生网络评教工作,规范学生评教的操作过程,提高评教结果的信度。2014春季学期参加评教的学生达22071人次,参与率达到了94.74%,受评教师达520人次;2014秋季学期参加评教的学生达25085人次,参与率达到了95.67%,受评教师达632人次。教务处将每学期学生评课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及时向教师反馈,提高学生评课结果对改进教学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4届本科毕业学生总数585人,其中毕业生578人,结业生7,毕业率为99%;学士学位授予人数576人,9人未获得学士学位。此外,往届生结业转毕业5人,并获得学士学位。

(二)升学情况

2014届本科生毕业生中,共有40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学生总数的6.8%

(三)就业情况

学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为就业工作提供保证,加大对毕业生政策指导与服务力度,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引导自主创业。2014年学校本科生毕业585人,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5.56%。

(四)竞赛水平

1.体育竞赛

2014年我校共派出455名运动员参加了全国及北京市的33项体育竞赛,有150人次进入前三名,其中55人次获得第一名,共有13人达到并获得一级运动员称号。通过参加校外体育竞赛,提升了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和学校的影响力。教务处精心组织了2014年校级综合运动会,共设13个比赛项目,2405人次参加了运动会各项比赛,校运动会的召开,既锻炼了教师和学生队伍,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赛出了学生们奋勇拼搏的朝气和毅力。

附属竞技体校今年共组织各项目代表队参加全国及北京市比赛30余次,近50人取得前八名的成绩;近90人参加省(市)运会,近50人取得前三名的成绩;竞技体校举重队运动员陈晋词被选拔进入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亚洲青年举重锦标赛并取得62公斤级冠军。

2.学科竞赛

2014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体育影像节,并获得最佳瞬间奖、最佳人物奖、最佳编导奖提名奖、最佳剪辑奖提名奖;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并获得小组第六名;在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获得了南片区二等奖的好成绩。

(五)体质健康达标 

圆满完成2014年学校承担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任务。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增加了50米跑、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及引体向上(男)项目。在教务处的组织安排和协调下,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负责具体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各学院负责学生的组织工作,整体测试秩序良好。本次非体育专业学生测试人数668人,其中已测人数610人,因病等原因未测人数58人。根据测试结果,我校本科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2.4%

(六)学生评教

2014年春季和秋季学期,学校组织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了网上评教。评教内容包括教风教态、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评分等级包括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全校教师得分整体情况较好,其中春季学期课程学生评教结果达到90分及以上共  504门次,占总课程的96.92%;秋季学期课程学生评教结果达到90分及以上共624门次,占总课程的98.73%

(七)学生满意度测评情况

学校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效果和满意度的测评。学院采取了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电话或走访毕业生工作单位、辅导员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上课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指导等各方面的评价和满意度。其中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反映出学院72%的学生对本年度的总体学习情况感到满意,其中24%的学生对总体学习情况的满意度表示为“一般”,对此学院进一步研究学生对课程设置所反映的问题,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采纳合理化建议力争全体学生达到满意。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一直十分重视与毕业生的联系,特别是与从事本专业工作毕业生的联系,为此学院还建立了“首都体育学院康复师”微信群,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先后请了6位在本专业工作多年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举办了10次与在校生就专业学习、大学生活、就业、出国等话题的交流,激励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满意度。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在检查和观摩实习工作过程中,以及通过对近三届(201220132014)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电话访问,走访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形式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适应能力等予以充分肯定,达90%以上,一致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都表现出较高职业素养,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也给予较高的评价,同时对我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建议:1.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的培养,2.加强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特色发展

(一)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导向,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学校目前有5个北京市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2个专业已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伴随我校的成长而成长,经历了近60年的风风雨雨,积淀了良好的办学传统、丰厚的办学经验和优秀的专业建设成果。体育教育专业在办学要求方面,坚持传统高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专二能”、“三基四会”、“四大门面功”,代代学生以此为准,以此为荣,慢慢形成了专业特色和专业标准。在人才培养方面,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教学技能和教育技能,理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成为全面适应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该专业依据“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批达标”的课程建设原则,推进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工作,完善由精品课程和院合格课程组成的课程建设体系,完成了多门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精品课程,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一直都保持在90%以上,不少教师已经成为特级教师,一级教师,大量学生已经成为北京市体育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2014年度,体育教育专业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第二课堂运动技能实践月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落实优良学风建设工程,深入调研本科生的教学实习工作,开拓实习基地,并坚持通过学生座谈、电话调查、实地走访等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调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研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设立,我校是全国最早的院校之一。多年的办学,该专业一直将“体育保健康复”作为自己的培养方向。本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新兴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医学、保健、康复的相关知识,又要熟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熟练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技能,能为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人群开展体育保健康复方面的服务。根据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2013年本专业培养方向更改为“健康管理”,这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相吻合,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实习实践紧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展了健康咨询、推拿社、大学生科技论坛、康复治疗、体质健康测评社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专业、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牢靠。2005年获批“北京市百名品牌专业建设单位”,2008年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单位”,该专业的实习单位“北京老年医院”,2010年获批“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又获得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首都体育学院—北京老年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称号。办学24年来,毕业生已达700余名,分别工作在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301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北大医院等康复科,以及康复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体育科研所、运动队、健身场馆、社区体质健康、学校等岗位,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体育保健康复事业发挥着他们重要的作用。

(二)积极探索校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模式,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首都体育学院作为单科性院校,大多数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办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管理与传播学院成立了全部由学生参加的模拟传媒公司——首体微云传媒有限公司,录制《女生眼中的世界杯》,邀请北京现代中欧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培训师、工商管理硕士(MBA)薛瑞峰为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管理沙盘模拟培训等。该学院还积极探索校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闻学专业建设方面,学院以“开放思路办学”为指导,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坚持举办“体育传媒新视野”论坛,邀请了众多名记者、名编辑走进校园,与学生、教师进行专业交流;还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其中《体育赛事报道》课程邀请著名记者、主持人董路担任18周的教学工作,《网络新闻采编实务》邀请《京华时报》新媒体部主任周民担任18周的教学。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也十分重视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积极搭建校外专家智慧平台,组织多次休闲体育培训、论坛、学术大会等,借助这些平台学院教师、学生能近距离感受学者和专家送上门的智慧,让学生能足不出户接受到更多、更优秀的师资,让老师能集中各方力量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促进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学院本着积极探索学生素质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和新途径的目的,结合专业特点,与第一课堂紧密衔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力投入,以中国民间传统健身项目为主要内容,成立了空竹、跳绳、柔力球三个第二课堂专项技能拓展训练组,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了学院第二课堂特色,同时也推进了学院的学风建设。

首都体育学院继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开放办学,强化跨文化和地域综合能力的培养。2014年学校努力搭建师生国际化交流平台,编制《首都体育学院校外学术交流教师授课名册》,增加台湾体育运动大学交换生项目,本年度共派出7批次28名本科生赴国(境)外学习。2014年,我校努力扩大对外宣传联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赴韩国参加教育展会,来我校长、短期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达到204人,2名外国留学生来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我校武术与表演学院以“武舞结合”为鲜明特点,武术和表演两个专业的学生培养都融入武术和舞蹈两种艺术元素,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近几年多次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委派组团赴美国、英国及国内各地巡演并获得成功,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学生们也在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学习了知识,了解了世界,锻炼了自我。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4年,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继续前进,并首次实施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在课程和学分设置、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方面都开始了新的变化,本科教学科学有序向前推进,学生得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但深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现高等教育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这是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全校上下凝聚共识,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办学的最终价值实现,把握好整体规划、稳健实施的节奏,以坚定的决心推进改革和发展,我们在工作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师资规模和结构的欠缺制约学校的发展

学校有些专业存在教师力量不足,或者师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教师数量少,课程多,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很难让教师有一定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深造学习和社会服务。一个教研室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专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专业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学校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优化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强化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并考虑实施专业建设负责人制,为每个专业选聘一位专业建设负责人;在课程建设上,设课程群建设负责人,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更好支撑专业建设的发展,通过模范带头的作用带领整个团队建设;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组织与开展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多层次人员的教学及管理等业务培训,提升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

学校虽一直把教学放在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教育教学改革水平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常规性工作完成得多,创新性突破实现得少。学校自2011年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之后,教学行政管理并不是特别顺畅,存在重复性工作、责任不清、问题出现后解决不彻底、反馈信息不及时等现象。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强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强化二级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支持各二级学院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学风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等工作,逐步理顺二级本科教学管理机制。

为迎接北京市本科教学工作的审核评估,学校认真学习和分析了评估的指标体系,对各个专业开展专业建设调研,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思路。学校将在2015年充分准备评估材料和数据的同时,在深入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制定《首都体育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逐步构建起《首都体育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首都体育学院教育教学成果认定奖励系统和管理办法等。

(三)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关于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思想,中国社会和众多高校都在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虽然我们只是一个体育类院校,但我们同样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入梳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经验,认真研究国内外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实践和探索,建立起符合首都体育学院实际和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并细化具体实施框架,寻求突破和变革,真正走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加快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已有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需求规划和推进我校相关专业网络课程和MOOCs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首都体育学院

                                                                              201511